上課─行動產生認知
一開始美美老師先給我們一些研究的思考邏輯,我們在讀研究方法時,應該要有知識結構,老師建議我們可以從資料夾的分類開始,資料夾的分類方式也可以透過free mind軟體來產生心智圖,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功能,看起來非常的好用。
老師也跟我們說:「研究生的訓練,除了要知道知識,更重要的是你的知識要在哪裡做連結。」老師以下面的資料夾分類告訴我們研究方法的整個架構,將研究方法的概念切割、分類,這樣的展現非常清楚,我決定之後資料夾的分類按照這樣的脈絡來分了。
美美老師的文件夾分類
01理論
02文獻
03研究基本概念:樣本、測量、信度、效度
04資料收集:方法一、方法二
05資料分析:質化資料分析、量化資料分析
06書寫
懂的:創作性戲劇活動設計、限制式寫作題型、準實驗研究設計、實驗組、控制組、隨機分派
不懂的:Hayes修正版寫作模式、不等組前後測設計、過程導向寫作教學、獨立樣本、單因子、共變數分析
老師將上述的概念類型又分為研究方法的概念和研究內容的概念,普遍來說大家都比較不了解關於實驗研究的概念。上述懂的概念之中的隨機分派,不知為什麼眼花看到了這個(文章中明明沒有),讓我在後面的練習中也把隨機分派給加了進去...。
第一步:找到文章中最主要的概念
第二步:找到操作型定義,成為可以觀察、測量的項目
之後老師讓我們練習繪出該篇文章的實驗研究架構,經過修改如上。但控制變項、依變項、比較依變項的實質意義還是不太理解。
老師也建議我們可以下面的方式來思考實驗研究架構圖:
Input→process→output
前測→處遇→後測
在實驗之後的raw data也可以用excel處理:
原始資料表(raw data:excel表):要放變項、樣本
| Vary1 | Vary2 | Vary3 | Vary4 |
Sample1 | 0/1/2 | 3 | 1 | 4 |
Sample2 | 0 | 2 | 3 | 2 |
Sample3 | 0 | 1 | 1 | 3 |
Sample4 | 0 | 2 | 1 | 1 |
自變項=處遇(課本這個說法是錯的)
自變項=研究的對象?
控制變項=控制實驗中關鍵的變項?
實驗刺激=執行所設計的實驗?
依變項=實驗結果產生會影響自變項的變項?
處遇=處方=實驗所使用方案?
實驗法該用於哪種研究?
這個問題是老師在課堂上所提出來的,之前上課因為突然被問到緊張而胡亂回答,之後才了解,實驗研究是屬於量化研究,所以它的前提是「已有理論基礎」的研究問題,並有一個適合實驗的假設。以下是它的幾個要素:
- 實證論的研究取向:實際上的眼見為憑
- 要先有假設
- 規劃設計處遇(如戲劇性寫作教學)
- 對某件事情已經有某種的理解、某種定見,但不確定,就可以用實驗法
假定、假設
假定是一種研究的信念,對於事情的一種認定
假設是對於一個理論有自己的想法,對理論提出質疑,去檢驗印證
在經過ISP model的練習後,虛無假設、對立假設的概念才比較理解,虛無假設是與事實無關的假設,而對立假設是相對於需無假設,是有關的假設。而通常實驗研究會去驗證虛無假設,去證明一個變項是和自變項沒有關係的,若成立,則對立假設不成立;若不成立,則對立假設成立。
ISP model的練習,我們從理論之中找到了一個命題,並試著將其概念抽出,並轉變為變項;在寫出假設之後,才開始了解我們應該要怎麼設計實驗,最後才畫出實驗研究架構並列出資料來源:
內外在效度
影響因素不是依變項,即產生內在效度的威脅。
而外在效度是跟場地有關的:
- 寫實:實驗環境的真實感會影響實驗的結果
- 實驗反應:實驗現場的反應(如霍桑效應)
- 場地實驗:外在效度高,相對內在效度低
實際上─籌畫前導測試、給受試者的指令(要系統化),要模擬得很真實、最後要在實驗之後訪談,結束之後要把魔咒解開,別讓受試者的心理受傷(實驗後訪談)。
感受面
很久沒有給美美老師上課了,一開始想說沒有語言的障礙應該更能夠吸收知識才是,但在開始上課後,雖然講課比較聽得懂了,但是有許多思想、術語方面的說明,還是聽得很辛苦......需要花很大的腦力才搞得懂。之後在經過ISP model轉換成實驗設計的練習後,終於比較能夠理解一些相關概念了,但是有些名詞還是似懂非懂,似乎許多概念都是互相重疊,也可能是互相衝突的,或許,這些都是需要靠經驗才能夠慢慢了解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