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

研究方法─Week 5

Week 5 如何評斷文章?何謂理論?

行動面─如何評斷文章?

課堂一開始Foster教授便將我們上禮拜的作業─對葉乃靜老師文章的評分進行分組,他將分數差別較大的同學分為一組,並讓我們討論。在討論時發現,我與討論的同學意見不甚相同,尤其在title、introduction、results等章節更是難以達到一致的意見,我是將課本所提到的要點提出來,並與文章比對,與我討論的同學則是加入了不同的主觀意見,他認為title沒有將樣本詳細的描述(如哪一族原住民),introduction、results也不夠詳盡等。
但其他的部分我們則有一致的想法,像是文獻探討的部分,我們就認為葉老師所引用的文獻探討(僅有一篇),而文獻探討這個章節與其他章節的關聯更是薄弱。(以下附上我的評論,comment中英文為課本所提到重點的關鍵字)
還好,我和Foster老師所評的分數並沒有差太多,他認為文獻探討和研究方法是有待加強的地方,文獻探討可以再加上相關的實徵研究,而研究方法則可以加上測量工具、Catalog shema(這個名詞實際上的用法還需要學習)

接下來,老師讓我們練習寫出不良/優秀文獻探討的原因,是用課本上的範例。如同課本上所述,好或不好的文獻探討,最大的差異在於有沒有結構以及脈絡,是作者隨意拼湊,還是有邏輯性的安排。(有同學提到不好的文獻探討,是因為寫得過於詳細,但事實上詳盡的文獻探討未必不好)

認知面─何謂理論?

結束了上個階段的練習,接下來Foster老師開始告訴我們關於理論的概念:理論有各個面向與重要的詞彙(包含概念、概念叢(concept clusters)、假定、關聯),理論可以從抽象到具體(抽象的理論比較容易解釋社會現象、具體的理論則較基礎、低層次),它的層次可以包括距觀、微觀以及中型。理論也不是思想、陳述或意識形態,因為理論要是可驗證的。

之後Foster老師用了Kuhlthau的ISP model當作例子為我們解釋:

假定

e.g 假定:Kuhlthau相信自我建構的想法(不是要去檢驗)。可視為一種自我研究的立場。
自我建構理論(Kelly─認知學派):相信個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進度,自我吸收資訊、自我成長。

概念

Concept:將一種想法(idea),概念,使用文字或符號表現出來,在科學研究時需要一個清楚的定義
Simple concept:單一概念、線性(如步驟、流程)
Complex concept:多數概念的組合(ISP model的Y軸則是一個複雜的概念)
Concept clusters:與Complex concept的差別?

當提到概念的時候,我想到了大學時期老師提到的一個圖,是告訴我們,我們心裡的想法(所指),經過了概念化成了概念後,要經過術語表達出來,才能讓別人理解我們所指的是甚麼,這與Foster老師舉的例子「高度」有異曲同工之妙(當然還有分具體和抽象的概念)。

感受面─第二次課程

這次上課可以感受到Foster老師將講話速度刻意的放慢,所以在聽課方面比起上次順利多了。Foster老師上的課讓我覺得很有趣,也學到很多東西,尤其是讓我們現場練習,回家作業等等,雖然看起來非常困難,但完成以後相對的也很有成就感,感覺這樣的學習環境,學習成效很好,但相對的,也需要花比較多時間和精神,上完課以後整個人感覺快要癱了,不過非常的充實,我很喜歡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