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

Week 13-2 柯皓仁老師的Semantic web and Otology

Week 13-2 柯皓仁老師演講(2008/12/08)

一學期的課

這次的演講者就不用另加介紹了,是我已經上了一學期課的柯皓仁老師,老師這次跟我們分享的是一些他所做的研究及主題,主題為Semantic web(語意網路)與Otology(知識本體)。

演講內容

首先,第一個主題是
Semantic web(語意網路),這個主題在前陣子來自Milwaukee的穆教授也提過,其實一開始我對於Semantic web並不是很瞭解,不過後來因為課程中一直討論到這個主題,所以才逐漸比較瞭解Semantic web的意涵。簡而言之,我的理解為,Semantic web就是將web的呈現,轉變成電腦看得懂得資訊,這裡可以從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,例如將雜亂的html檔轉換為xml格式,而xml格式與html的差別在於,xml可與資料庫、網頁、其他程式語言作相互轉換的功能,並且可以把一篇長長的文章,切割成不同的欄位,在輸出或列印時就可以選取自己要的部份。柯老師也舉了一個例子,如現在國外很流行只買書的個別章節,也可以將不同本書的章節合定為一本,這些都是需要Semantic web的支援才容易執行的。

而柯老師與穆教授的演講差別在於,柯老師偏向介紹技術層面,穆教授則偏向介紹他所研究的個案以及運用面。基於上段的敘述,柯老師這次的演講偏重於
Semantic web的技術,主要有xml和rdf兩種,xml在數位出版的課程中不斷地提到,而rdf則是xml在上一層的描述語言,主要用來定義各欄位資訊的意義,不過rdf似乎仍未被廣泛的使用,老師所提到的也不多,在此就先略過。

演講的第二個主題,
Otology,其原本的意義為「知識本體論」,在這個解釋上我想了很久,Semantic web與Otology為甚麼會有關係?不過後來看了接收了許多的資訊才得知,在Semantic web領域中的Otology意義被經過轉換的,我的理解為:在一個網站中,必須要明確的定義各欄位的意涵,而使用Otology的觀念來設計各欄位的定義,可以使得此網站的知識更有結構。不知道我這樣的理解是不是正確的,不過若以此定義來說,那rdf就可以理所當然的結合Otology,進行網站知識本體的描述。

這次柯老師的演講,我的主要收穫為對Semantic web與Otology概念之間的釐清,雖然對於技術層面仍不是非常瞭解(相信在數位出版課程中老師會有所補強..),不過能夠釐清大方向的概念使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,接下來就是要學習細節的技術層面了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