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

Week 15 李鶴立老師的Information Structures & Academic Users

Week 15 李鶴立老師的Information Structures & Academic Users

演講內容

這次所演講的老師是由我們的姊妹校Milwaukee來的李鶴立老師,和剛開學所見到的穆教授是來自同一個學校(怎麼Milwaukee好像很喜歡用華人老師?)。這次的演講內容可分為兩個部份,第一個部份如標題所列,是資訊架構與大學使用者,而第二個題目則是傳統中國的書目分類。

因為這堂課不小心遲到...所以第一個主題就沒有完全聽完,因此以下就我所理解和吸收的部份發表一下自己的想法。

如何產生一個題目?李鶴立老師在演講的過程中,不斷地跟我們說她如何產生這個題目,對於研究的具體過程也交待得很明白,因此在這個部份我覺得獲益良多。另外,在資訊架構與使用者的主題上,老師很強調館員vs使用者的想法,她覺得一個好的研究必須要以多個角度來觀察,才能夠獲得最真實的資料。

老師在演講時也不斷地提出許多問題並且自問自答,感覺謙虛的李老師,其實有很多想法在老師的腦中,她也不斷地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詢問自己,同時也歡迎我們或有想到不一樣的或是有疑問,都可以向她發問。這讓我感覺到了一個很單純(不知道用這個詞是否妥當)的研究者性格,對著問題充滿著好奇,或許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。

另外,在第二個部份的主題我也很有興趣,其實並不是對於書目分類感興趣,而是「傳統中國的書目分類」有興趣。如李老師所述,她本科是中文系畢業的,所以對於這個主題充滿了興趣,她也與藍文欽合作研究,共同討論這個議題的可能性。老師首先介紹了「七略」這本書,作者是劉向、劉歆父子,是在他們編輯西漢宮廷藏書時所留下的文獻。而李老師從這個古書身上找到了許多以前就有的觀念(例如最簡單的二分法),也暗自感嘆前人知識的力量。其中我最感興趣的竟然是古代中國的歷史故事,老師強調研究這樣的議題,必須要把歷史的脈絡放進去,因此提到了許多中國古代的文化背景(如獨尊儒術、今文經、古文經之爭等),這讓我回憶起高中所讀的歷史課本,也認知到了「圖書館」的研究也可以做的這麼有歷史的味道。

沒有留言: